69看书网 » 都市小说 » 百工匠心最新章节列表 » 第301章 点泥成金 (3/5)

第301章 点泥成金 (3/5)

文/雅玩居士
百工匠心 | 本章字数:222.78万字 | | 百工匠心txt下载 | 百工匠心手机阅读
会伴随着一段时间的节奏放缓,这和我们平时生存的状况都差不多。比如我们去参加一场体育竞赛,赛完以后也要放缓一阵,休养一阵。

魏晋时期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竹林七贤:嵇康、阮籍、山涛、向秀、刘伶、王戎、阮咸。这七个人聚集在今天的河南修武一带,在竹林里,对酒当歌,一天到晚说着些不太着调的事。但正是这些人和这一时代的特征,使我们的很多艺术都达到了巅峰。今天说的风格、韵律、节奏,很多词汇都是这个时期产生并广泛应用的。内心的感受,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很容易被人们忽略。

魏晋人由于饱受三国时期的战争之苦,所以要停下来享受生活。那么这时期的瓷器是什么样子呢?中国瓷器在此时非常特殊,体现在有大量动物造型出现上。在当时烧造这种动物造型的瓷器,比做一个普通的圆形碗、罐子要难得多。

都有什么动物造型呢?比如有熊尊、鸡头壶、青瓷羊、虎子等等。魏晋人特别喜欢这种动物造型,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强调的都是内心感受。比如同样一把壶,做一个简单的壶不就得了吗?为什么要搁一个鸡头?就是受社会整体文化背景的影响,魏晋人觉得有情趣。西晋早期的鸡头壶,那个鸡头就是一个装饰,根本不通气,水不能从鸡嘴里流出来,而是要从上面倒出来。后来到了东晋,才知道可以把鸡嘴的地方捅通了,水能从鸡嘴里流出来。除了鸡头壶,还有羊头壶,水就从羊嘴里流出来。

我们再来重新认识一下“壶“。早期的壶的概念很明确,就是哪儿进哪儿出,比如水从口部倒进去,也要从口部倒出来。我们可以看到,汉代的壶就是一个瓶状,哪儿进哪儿出。而到了三国两晋时期,壶逐渐有了改进,渐渐开始“大进小出“,就是水从口部进去,从壶嘴倒出来。

刚才说到了虎子,虎子是什么呢?一般是一个虎头,张着嘴,带个提梁。我们普遍解释它是溺器,是接尿的,今天住院时还有类似的用具。

我有一个朋友,他喜欢家具,不收藏瓷器。他当年在苏北地区寻求家具的时候,碰见一户人家有这么一件瓷器,他回来以后跟我描述半天,说看着那东西挺老。我说:“那可能是个虎子。“他说:“我下回去想办法换回来。“

然后他就去买家具,买完以后问人家:“你这个尿壶卖不卖啊?“人家说:“不卖,尿壶卖它干嘛?“他说:“我跟你换吧,尿壶换尿壶,我给你买个新的。“人家说:“不能换,那是我们家小孩尿尿用的,小孩不见这个晚上不尿尿,尿床。“最后他买了一个暖壶,又买了一个烧水的水壶,拿俩壶换回这么一个壶来。这尿壶用了很久,气味很大,他换回来以后拿84消毒液泡了很久。后来他拿给我看,我就跟他说:“这个东西,历史上我们都说它是尿壶,专业术语叫溺器,但是有争议。很多学者认为它不是接尿的,为什么呢?很简单,你想,这是一个老虎的头,还张着大嘴,给你接尿的时候,你心里不是很舒服。”

从文化背景的角度上讲,虎子有可能不是溺器。你想,你晚上睡眼的,当妈的拿着这个壶一接,你低头一看,大老虎张着嘴,要把最重要的器官放进去,心里肯定咯噔一下,就不想尿了。你心理上过不了这个关。

我国古代有很多东西到今天也没有定论,虎子就属于这一类。有的专业书上把它叫“水器“,就是装水的,至于当时具体怎么用,谁也说不清楚,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,也没有文字记载,所以只能推测。我们当然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够有出土的文物,或者有文字来证明。比如说出土了一个虎子,同时又有一段文字记载,证明当时是给皇上接尿的,那行了,就有定论了。今天没有定论,只能把它统称为虎子,也挺好听。

隋代享国时间非常短,统一中国以后,马上就转给唐朝,唐朝就受益了。隋唐之间的关系跟秦汉非常相似。隋炀帝当时开凿大运河,秦始皇建造长城,过去的史书记载都是灾难深重,饿殍遍地,民不聊生。但是开凿大运河是使整个国家受益的事情,最受益的显然是唐朝。唐朝的经济高速发展,中原地区的高速发展,跟开凿这条运河有很大关系。

历史上的盛世,汉朝、唐朝、明朝、清朝都有,但同一个朝代有两次盛世,还就是唐朝,一次是贞观之治,一次是开元盛世。唐朝的经济非常发达,长安城内有专门的市场,当时叫东市、西市。我们的词汇“买东西“,就是这么来的。过去说:东市上买什么什么,西市上买什么什么。后来简化成“买东、买西“,最后就是“买东西“了。我们常用的词,追根寻源后,觉得非常有意思。早在《木兰辞》里也有描写:“东市买骏马,西市买鞍鞯,南市买辔头,北市买长鞭。“这里是虚指,不是说木兰住的那地方正好有四个市,也没有这么买东西的:东市买斤鸡蛋,西市买把韭菜,南市买了面,北市买了油,再去包饺子,没这么干的,麻烦。但是文学上可以这么排比着写。真正形成东、西市的时候就是唐代,在长安城里的具体位置非常明确。东市主要卖奢侈品,贵重的东西;西市卖的都是一般老百姓用的百货。

瓷器发展的过程,就是追求由青到白的过程。古人在烧造瓷器时,不停地想把它变白。早在北齐的时候,就出现了白瓷杯,但釉厚的地方还闪着青色的光芒

(快捷键 ←) 上一页:第300章 讲究(3/5)章节列表下一页:第302章 单色釉之王(3/5)(快捷键 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