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9看书网 » 历史小说 » 高科技军阀最新章节列表 » (五百五十三)这场战争不是我们的 (2/3)

(五百五十三)这场战争不是我们的 (2/3)

文/银刀驸马
高科技军阀 | 本章字数:1477.28万字 | | 高科技军阀txt下载 | 高科技军阀手机阅读
而且还要帮助那些呻吟在中国野蛮枷锁下的亚洲各族人民。在这个解放战争中,我们不是孤立的。在这个伟大战争中。我们将获得可靠的同者,即欧洲和美洲各国人民。我们为了保卫我们祖国的自由而进行的战争,将同欧洲和美洲各国人民为争取他们的**、民主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。这将是各国人民争取自由、反对奴役而结成的统一战线。”

“同志们!我们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。骄横的敌人很快就一定会相信这一点。同红军一道奋起对进犯我国的敌人作战的,有成千成万的工人、集体农庄庄员和知识分子。我国千百万人民群众都将奋起作战。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劳动者已经开始成立成千上万的民兵。来支援红军。在我们反对中国的战争中,在每一个遭到敌人侵犯危险的城市里,我们都应当建立这样的民兵,发动全体劳动者起来斗争,挺身捍卫自己的自由、自己的荣誉、自己的祖国。”

“为了迅速动员苏联各族人民的一切力量,反击背信弃义地进犯我们祖国的敌人,国防委员会已经成立了,它现在把国家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。国防委员会已经开始自己的工作。它号召全国人民团结在列宁——斯大林党的周围,团结在苏联政府的周围,以忘我的精神支援红军和红海军,粉碎敌人。争取胜利。”

“用我们的一切力量来支援我们英勇的红军和我们光荣的红海军!”

“用人民的一切力量来粉碎敌人!”

“为争取我们的胜利,前进!”

听完了敬爱的斯大林同志的战争动员,几个犯人的脸上并没有以前那种激动的神色。

“这场战争不是我们的,这样的胜利不是我们的。”鲍里斯?加麦罗夫着,又盖上了军大衣。“这个春天也不是我们的。”

的确,如同鲍里斯?加麦罗夫所的那样,这场战争并不是他们的,但是却被强加到了他们的头上。

从斯大林的战争动员演讲来看。苏联似乎被描绘成了受侵略的一方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

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。中国变得日益强大起来,但中国国防军却并未将苏联当成未来战争的主要目标。因为两国之间的冲突势必酿成旷日持久、消耗巨大的全面战争。按照中国国内的总体战、闪电战理论。陷入这样的战争对资源和人力都不雄厚的中国来就意味着失败。

中国的将军们指出,根据一战的经验,全面持久战争“需要付出过大的经济和财政力量”。而牺牲如果过于沉重,“人民和军队的精神状态也会日趋低落”,最终必然导致革命和国家的崩溃。所以尽管中国一直受到苏联不断输出革命的威胁,但始终没有对苏联发动全面进攻。

但长期以来,中国的“扩军备战”却被苏联大肆渲染,英美等国的宣传机构为了恐吓苏联及其周边国家,也拼命吹嘘中国武力的强大。这些宣传有着符合事实的成分:还在1930年的时候,中国人维持10万国防军所花费的财力据就超过了同期法国30万军队的军费。充足的经费使中**队拥有大量受过良好训练的军官和士官;众多国防军士兵有8年以上的服役经验;而军官更长达15年以上。每一个列兵都受到成为军士的培训,每一位军士都受到成为军官的培训,每一位军官都受到成为将军的培训。中国还拥有全欧洲最雄厚的工业和强大的科技力量,他们源源不断的为中**队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技术兵器。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夜,中国已经组建起了一支总数500余万人,装备精良的强大军队,同时还建立起巨大的物资储备。

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在于,中国只是利用其现有的工业基础执行一套宽度军备计划。在战前的六年,整个中国工业产值仅有16%~17%直接用于军事,虽然中国工业完全能够为军队提供在数量、质量上居于优势的武器装备,并能够应付短期战争带来的消耗,但若要为了长期战争而对工业全面改组,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因为中国的政治格局不允许这样做。统治阶层固然指望在扩军备战中发财或者晋升,但并不热衷于为一场难以取胜的大规模消耗战做“赔本”买卖。而中国人民寄予希望的。是政府消灭失业、改善生活的承诺而不是战争。

与战备松懈的西方民主国家相比,中国的军备确实非常强大。加上华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胜利的事实,使人们都愿意相信“中国重整军备的成绩在世界上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”。但事实上,苏联的扩张军备才更可怕。尤其是在德国人的帮助下,苏联的军事力量更是急剧膨胀。

马克思和列宁都坚决主张依靠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。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革命,而后者却认为既然新的帝国世界大战不可避免,那么资本主义的互相厮杀,将为苏维埃国家提供消灭它的最好时机。斯大林曾在范围内:“第一次世界大战诞生了苏联;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社会主义阵营;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消灭帝国主义”。在另一次谈话中,莫洛托夫则引用《**宣言》阐述他们的观点:“**人不隐瞒自己的观点,他们主张用暴力推翻现存的一切社会制度”。这正是他们一生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。

继承列宁遗志、用具体措施实现伟大梦想的高加索城鞋匠之子斯大林,和出身康人家、充满了民族“浪漫主义”的阿道夫?希特勒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

(快捷键 ←) 上一页:(五百五十二)监室营(2/3)章节列表下一页:(五百五十四)斯大林的“东方”计划(2/3)(快捷键 →)